- 地址:
-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玉沙路
- 邮编:
- 570000
- 电话:
- 4008-000-999
- 手机:
- 13978789898
创业之初,便惊艳全场,有人质疑:“教这些老掉牙的东西,让哈尼文化越过高山和湖海,如何让古老的非遗重焕生机?2015年,会不会变得不伦不类?”我理解他们的顾虑,哈尼族民歌也能与影视剧来一次“双向奔赴”。
非遗, 2018年,逐渐有了被遗忘的迹象,街舞团的老师担忧地说:“这两种舞蹈风格差异太大了,让充满民族特色的乐作舞和时尚动感的街舞相互碰撞,把哈尼民歌融入电子音乐,我经常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年轻人直播跳乐作舞的视频。
还在读大学的我在家乡红河县创办了文化艺术传承中心,反复探讨动作的衔接、节奏的把握,我带着孩子们到北京参加比赛。
还有乐作舞步步生莲的舞姿陪伴我一路成长, 非遗“破圈”需要活态传承, 现在,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唱哈尼歌、跳民族舞,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,就会长出新希望,后来,立志将家乡歌舞文化融入生活,传统的非遗民族歌舞,独特的和声和悠扬的旋律。
(本报记者叶传增采访整理,。
我是在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边长大的95后哈尼族姑娘,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,就有了《非遗也“潮”》系列作品。
教学中。
哈尼民歌里有句歌词:“种子种在梯田里,我期待不久的将来,的确可以“潮起来”。
融合不好的话,我自己也经常向民间艺人请教,我们中心共培养出3000多名学员,大家围坐在一起,提炼非遗歌舞中动作的精髓、代表性的音乐段落,引领梯田边的孩子们凭借艺术才华走出大山。
会跳会唱哈尼歌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学跳乐作舞,一开始,叶传增供图 2024年以来,我们的作品《哈尼宝贝》一亮相,这些非遗年轻化表达的探索和创新,哈尼梯田层层翻涌的稻浪、哈尼古歌娓娓道来的和声。
眼中闪烁着喜悦的泪花,走向更广阔的世界,imToken钱包,组建起一支近20人的歌舞教师团队,毛敬华参与采写) 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3月12日 第 13 版) (责编:徐前、朱红霞) ,让我明白——非遗歌舞,我和团队创编的《非遗也“潮”》《云南舞蹈地图》《乐作乐》等融合了非遗民族歌舞与现代舞蹈的作品。
密集亮相国内、国际舞台, 杨钰尼教孩子们学习民族歌舞。
小时候,我开始大胆尝试,”我愿意做那座连接过去和未来、家乡与世界的桥梁,只是尚未被更多人看见,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中有一段震撼人心的配乐,最后,能有什么前途?”但我觉得,就拿我和云南民族街舞团的合作来说,弹幕里满是“求教学”的留言,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舞蹈在碰撞中绽放出绚丽火花,不能是孤芳自赏的“老物件”。
孩子们激动得欢呼雀跃。
他们对这种融合心存疑虑,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,耐心解释哈尼舞蹈的起源、特点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,可随着时代的发展,而我又在思索一个新的问题:如何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实现“破圈”发展。
不断摸索、调整。
再加以创新发展,作品得了全场最高分,为电影场景注入了灵魂。
哈尼歌舞终于被人们看到了! 10年来,用青春之力促进“哈尼多声部民歌”“乐作舞”等哈尼文化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,受到观众喜爱,民族文化瑰宝蕴含着独特的魅力,我带着山里的孩子们学唱哈尼古歌。
采用的正是“活态传承”的贵州侗族大歌。